當孩子說「媽媽,我害怕」時,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說「別怕」,而是用這些話鼓勵孩子

0
2390

當孩子說「媽媽,我害怕」時,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說「別怕」,而是用這些話鼓勵孩子

每個人都會出現害怕的情緒,尤其是孩子,在他說“我怕”時,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依靠,我們父母的反應,至關重要。你是不是一句“這有什麼好怕的”在嘴邊呼之欲出?當寶寶說“我怕”時,很多爸爸媽媽下意識會回寶寶說:“別怕!”“這有什麼好怕的!”“別那麼膽小!勇敢一點!”千萬不能這麼做!為什麼呢?看完這篇文章,你就明白了。

01

恐懼真實存在,它也不是完全的壞

不少很多父母覺得,自己的孩子膽小怕事,是一件不正常的事,還會覺得這樣的表現,太過丟人,卻忽略了,“恐懼”就像生氣、難過這些負面情緒一樣,是正常存在的。

在小說《偷影子的人》裡,作者轉學之後認識了一個叫伊凡的警衛。

他們第一次見面,是在學校的操場上,兩人沒聊幾句,當時還是小學生的他,就一言道出了伊凡的秘密:“害怕黑夜。”

誰能想到,看起來高高大大,保護著學生安全的警衛,在小時候,居然會在每個夜晚來臨時,因發黃的壁紙、踩起來吱吱作響的地板,嚇得臉色發青。

甚至請求大人把房間的百葉窗關起來,以確保“夜晚”不會溜進來。

性格的不同,導致每一個孩子對於世界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樣的。

對於很多人來說,黑暗、高處、人群、兇猛的動物、奇怪的裝扮、突然的聲響等等,都會讓他們產生恐懼。

作為父母,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怕,就斷定孩子也不應該怕。

曾經看過一本書,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,說床下有怪物。

父母問他:“怪物長什麼樣子的?”

他回答說:“粉紅色的,還有長長的手臂,長長的腿。”描述得非常詳細。

後來父母問,那我們怎麼樣才能趕走它呢?孩子表示,用掃帚可以掃出去。

於是,媽媽幫助孩子,用掃帚把房間打掃了一遍,孩子這才說,怪物已經走了,他可以一個人睡覺了。

你看,對孩子來說, “恐懼”就是真實存在的

隨著年齡的增大,孩子會對世界有新的認識和聯想。比如說,有可怕的東西藏著角落,白天的玩具會在夜裡變成怪物,馬桶裡會有手伸出來,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而且,人天生都是會趨利避害的,害怕未知、在無法確認是否安全時,用躲避作為第一反應來保護自己,其實並非是件壞事。

老家有一個孩子,與其說勇敢,不如說膽子太大。他們家人也引以為豪,覺得男孩子就該如此。

除夕晚上接年時,老家的人都會放那種特別大的煙花,膽小一點的孩子,都會乖乖待在家裡,他倒好,別人家的煙火一放完,他就跑去撿煙花筒,用腳踢散才覺得過癮。

結果,有個煙花靜止的時間有點長,他以為放完了,就沖過去用手拿,沒想到一下子炸響了。孩子的右手和耳朵當場炸傷,被家人連夜送入了醫院。

比起膽大的魯莽,謹慎的“害怕”更加重要。

它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對危險的思考,對自身的重視。這是一種思維的發展,值得我們保護和引導,而不是因此就給孩子貼上“膽小、沒出息”的標籤。

02

恐嚇帶來的不是變乖,而是摧毀信賴

前段時間回家,看到小侄子昊昊像變了一個人似的。以前活潑外向的他,這次躲在媽媽身後,連我跟他打招呼都不回應。

一開始,我還笑他:“這孩子,怎麼過完3歲生日,反倒變得膽小起來?”話音剛落,他就哇哇大哭。

昊昊媽說,前不久他們坐計程車時,昊昊不停地在車上鬧騰,怎麼都安靜不下來。直到司機說:“你要是再吵,等會兒就不讓你跟媽媽下車,我要你帶走賣掉。”

大人們都知道,司機是在開玩笑,可昊昊聽完這句話,就立即安靜下來,還緊張地抱著媽媽說:“媽媽,我怕。”

發現孩子變乖,昊昊媽覺得這方法不錯,就告訴他:“怕了吧,那你還不乖一點。”回來之後,她還把這事當笑話一樣講給家人聽。

沒兩天,孩子又在家鬧騰時,表叔特別嚴厲地說:“你再這樣鬧,我就把你送去那天的司機叔叔那兒,讓你永遠都回不來。”

至此,昊昊徹底崩潰,當天晚上就發起高燒,燒退了之後,變得特別膽小,生怕跟媽媽分開。

孩子都是單純而脆弱的,有的孩子之所以會膽小,就是因為一些恐嚇的話語,或是一些恐怖的故事,讓他們留下心理陰影。

就像《家有兒女》裡,平日裡膽子賊大的劉星,因為看《午夜凶鈴》嚇得不敢一個人睡覺,劉梅覺得小孩太逗了,一個電影有什麼好怕的,真是莫名其妙。

在陪劉星時,她還特意講了廁所裡“紅手綠手大白手”的鬼故事。這下可好,孩子沒覺得好笑,反倒更加害怕,還拿起玩具刀劍,到處揮舞,完全不敢睡覺。

克裡希那穆提在《一生的學習》裡提到,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,只是以獎賞引誘他,或以懲罰威嚇他,那麼我們便是助長了他獲得利益的觀念和恐懼感。

當孩子受到恐嚇,覺得這個世界危險太多,甚至會造成他與家人的分離,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,就會讓他們心生防備,變得更加膽小起來。

03

陪伴的名字,叫勇敢

《不可思議的媽媽2》裡,葉一茜在培養孩子勇敢的事上,就做了特別好的示範。

在節目組的安排下,幾個媽媽分別帶著對方的孩子,開始不同的挑戰。

葉一茜帶著七寶去嘗試攀岩,七寶的第一反應,就是不斷喊著怕高,並且往後躲。

沒有說“這沒什麼可怕的”,葉一茜用鼓勵的語氣對他說:“我們先試一下好不好?你要相信阿姨。”

雖然嘴上說著不敢,但葉一茜手把手帶著七寶,不僅貼身地給出幫助,在這個過程中,還不忘提醒應該注意的問題。

就這樣,七寶勇敢地踏出第一步,在到達第一個高度時,獲得葉一茜的讚揚:“哇,你已經超過那兒了七寶,你好棒!”

之前還口口聲聲說恐高的孩子,這時笑開了花。

想起任素汐表演的故事《時光機》,也讓我深受感動。

她飾演的是一位元駐外記者,戰亂的國家,到處都被轟炸。有人來搭救時,她看到了一個失去雙親的小姑娘,為了保護孩子,她徹底被困,還受了重傷。

多麼勇敢的女性,誰能想到,小時候的她會膽小又愛哭,害怕下雨打雷、害怕床下有鬼。

一次,在學校參加舞臺表演,面對別人扮演的妖怪,她害怕地丟掉“武器”,沖到後臺跟爸爸說“我怕”。

一般的父母,看到這種情況,一定趕緊把孩子推回到舞臺上。

而她的爸爸卻安慰地抱抱她,還說“沒事,爸爸跟你一塊。”就這樣,兩人一起完成了整場表演。

因為這次的經歷,即使爸爸後來離開了人世,她也不再畏懼任何困難。那把叫“勇敢”的寶劍,已經在那一刻,進行傳承。

實實在在的陪伴和守護,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最踏實的安全感。

04

接納恐懼,才無畏恐懼

《物性論》中有一句話: 孩子在黑暗中會發抖,並對每個東西都感到恐懼,就像我們在光亮之中也會對某些事物感到恐懼一樣。

所以,當孩子說“我怕”時,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地說“這有什麼”;或是告訴孩子“不怕不怕啊”,這只是負面強化而已,你越說不怕,孩子反而越覺得,怕那個東西是對的。

其實面對孩子的恐懼,我們不用把它刻意放大,只要在第一時間安撫並理解他,告訴孩子,爸媽永遠都在,會永遠保護他的,這句話就能起到“定海神針”的作用。

同時,引導孩子,把自己害怕的東西確確實實地表達出來,這樣既能明白他害怕的是什麼,也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解釋和應對,那個“恐懼”的存在。

另外,當孩子平日裡有突破性表現的時候,我們也要及時給予鼓勵,增強他們的自信心。

《遊戲力》中說:

大多數孩子對於自己恐懼的事情,只會一味躲避,如果家長在懊惱中,或是一氣之下,強迫孩子去嘗試他們害怕的東西,那他們的恐懼仍然會留在原地。

因此,如果孩子害怕蜜蜂,那你可以讓孩子假裝成蜜蜂,你被他蟄中後大叫;或者你扮演蜜蜂,笨手笨腳的撞到牆上,讓孩子逃走。那孩子就會對害怕的事物發笑。

跟孩子一起直面恐懼,恐懼就沒有那麼可怕。

好的父母,是孩子的陽光,能幫助孩子勇敢的成長。

好的家庭,是溫暖的港灣,在孩子敏感害怕時,能給出踏實的保護,等待孩子積蓄力量,然後自由飛翔。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